田向荣,教授,吉首大学杜仲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种质资源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科研工作,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植物学会、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林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生态咨询专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子项目2项,省市级研究课题12项,获得授权专利25项,湖南省科技奖励4项;发表种质资源、生境适应和资源开发类论文60余篇。主编《中国亚麻酸植物资源》《实用土家族药物(资源)》《武陵山区维管植物编目》等资源类专著4部,参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资源学概论》、《生物化学实验指南》在内的教材3部。
陈功锡 —— 吉首大学(二级)教授,长期从事区域植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研究,对武陵山区植物区系地理、植物资源与植物生态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科学见解,促进了该区植物多样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保护利用实践。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地区项目各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项目子课题3项,湖南省高校重点项目及产业化项目各1项;获湖南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5项、科普作品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160余篇、植物新分类群9个,授权发明专利14件。
联系邮箱:chengx@jsu.edu.cn
田春莲,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杜仲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工程实验室专职科研人员,湖南省/张家界市科技特派员,湖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曾担任中国杜仲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药种植与炮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专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审稿专家,《林产化学与工业》审稿专家。
董爱文,男,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理学硕士,吉首大学生物学教授(2019.12)、自然科学研究员(2014.10)、硕士生导师、长期进行植物学、资源植物开发与利用的本科硕士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与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的“湖南省湘西特聘专家”,湖南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湖南省“三区”科技人才,张家界市科技特派员,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应急专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产化学与工业》、《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等杂志审稿人,张家界市生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科研课题以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22项。在园艺学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4项等。同时把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育人新模式—《科学研究与精准扶贫融和的创新育人》2021年入选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
田启建,男,湖南永顺人,吉首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主要从事黄精、重楼、杜仲、罗汉果、葛根等中药材驯化栽培和综合利用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在《Natural Product Research》、《中药材》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著1部,参编2部;参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州级科技进步奖1项,成果登记3项;主持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与50多项。
蒋万胜,男,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动物生态学学科骨干。目前主要立足武陵山区,以洞穴鱼类、大鲵等两栖类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野外生态调查及多样性演化格局——进化与生态适应的分子机制——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一主线开展创新性研究。主持科研及横向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地区项目等,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湖湘青年英才等人才计划,兼任IUCN中国淡水鱼类专家组成员、国际动物学会青年科学家小组成员、湖南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张家界市政协委员等。已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30余篇,参编中英文专著3部,获国家农业农村部认证水产新品种1个(排名第4)。前期关注人类活动引起的干旱对中国洞穴鱼类影响发表在Science上;对中国大鲵保护和研究经历被Nature杂志专栏报道。
贺建武,土家族,湖南溆浦人,1985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生态学博士,高级实验师,生态学和生物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优秀共产党员(2024),省委组织部遴选外派挂职永顺县万坪镇党委副书记(2023.12-2024.12)。为湖南省三区人才、湖南省科技特派员。研究方向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和生物-文化多样性耦合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面上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在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国际主流期刊和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联系方式:hejsu@jsu.edu.cn。
宋科,男,博士,副教授。1982年出生,籍贯湖南省张家界市,2004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专业材料化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专业物理化学;2010年3月进入深圳市海川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2013年1月出站;2013年7月进入吉首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及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有25篇被SCI收录,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并得到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地市级科研项目,指导硕士研究生8人。
于华忠,男,高级实验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功效成分工业化提取技术及提取物在食品、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湖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事,湖南省“三区”人才,张家界市科技特派员。主持省部级科研及横向课题20余项,在林产化学与工业、Food Bioscience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8项,先后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在植物提取物及其应用方面的产业化加工技术、生产线设计、布局及设备选型等方面有较好的实践经人
龚卫华,副教授,工作于杜仲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食品科学专业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项目2项,国家民委中兽药实验室开放项目1项,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科研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项,获得授权专利3项,目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SCI收录4篇,EI收录3篇,CSCD收录3篇,北大核心1篇)。
郭婕,在吉首大学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活性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活性测试研究。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及横向科研项目立项10项,获得科研经费80余万元,先后公开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5篇,SCI收录12篇,EI收录2篇,其中题为《响应面法优化闪式提取罗汉松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的论文,因取得广泛的影响和大量的引用,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项目”,入选中国知网高PCSI论文;申请专利3项,其中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指导2017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取得“高新杯”张家界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三等奖一项。
刘磊磊,博士,吉首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分离分析新方法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张家界市科技局科技创新支撑及产业化项目6项。在科研创新方面成果丰硕,已在《中草药》、Food Chemistry、Microchemical Journal、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研究成果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20年获得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
贺健,汉族,湖南娄底人,1990年5月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主要从事将废弃的农林生物质资源催化转化为燃料前驱体和化学品的研究工作。先后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Green Chemistry,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Renewable energy, ChemSusChem, Fuel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20篇;H指数因子为23,总被引频次1700余次。担任Bioresources Technology,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Biofuels, Bioproducts & Biorefining和Current Organocatalysi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唐克华,男,教授、正高级农艺师,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在湖南吉首大学杜仲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暨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从事植物提取、中药材产业开发17年,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湖南省科技厅、教育重点项目各1项,其他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近十项。曾担任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等省科技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创办并经营中药材相关小微企业两家,在白及、黄精等中药材的研究开发方面有论文发表或项目实施。对于植物提取、中药材种植项目及涉及的原料质量评价、加工工艺技术与设备选型、新产品研发等关键技术环节有较强的研究基础。
蓝道英,副研究员,英国利物浦大学生命科学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于杜仲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目前主要从事杜仲胶及杜仲生物活性成分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丁远杰,男,中共党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博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医学博士后,湖南省科技特派员,湖南省“三区”科技人才。曾任广东省食品检验所检测工程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现场核查员。长期从事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的开发,生产,检测与鉴定研究,现专注于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发和标准化栽培应用及粮食水果发酵工程相关研究等工作,成功研发多款功能产品并上市。发表SCI文章多篇,拥有发明专利2项。
周贤武,工作于杜仲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基复合材料开发和木材性质改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教育厅项目2项,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是2022年张家界市“小荷”人才支持对象,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6项。目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篇(SCI收录8篇,EI收录1篇,CSCD收录2篇)。
刘诗马,汉族,湖南省衡阳县人,1989年5月生,九三学社社员,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天然产物及相关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抗菌研究,先后在JACS A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和Nanoscal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刘云龙,博士,吉首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基多孔材料的定向构建、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非贵金属基多孔碳材料界面设计和电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吉首大学人才引进项目;作为骨干和参与者,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入选2025年度吉首大学“青年骨干教师”,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ppl. Catal., B, Chem. Eng. J., Carb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担任Int. J. Biol. Macromol., J. Hazard. Mater. Adv.等专业期刊审稿人。
Email: lyl3973@jsu.edu.cn
【关闭】